意大利老贝在拍《末代皇帝》之前,心想故宫跟横店有啥区别,哪知道一瞧两千多解放军临时演员,吓得赶紧钻进拖车喝起威士忌。这事简直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活教材!
导演的酒量比胆子大
贝托鲁奇听闻能进故宫拍片,激动得跟小孩儿收到新玩具似的。可一到现场,瞧见那些全副武装的解放军,他立刻蔫了。剧组里的人说,那天导演在拖车里喝了半瓶威士忌才敢硬着头皮出来。后来他自己说,那不是因为怕,纯粹是“艺术家那啥敏感”。
这家伙简直就是把简单事整复杂的高手。就比如拍溥仪那啥登基戏,特效不就得了,他偏要实景搭台。愣是花了好几周,就为了拍个两分钟的镜头。这股子认真劲儿,把咱们中国的工作人员都整崩溃了。
龙椅上的熊孩子
贝托鲁奇那家伙对挑演员那叫一个严格,愣是面试了成百上千的小屁孩,才挑中了陈冲来演溥仪。可谁承想,开拍第一天导演就直呼上当——这小家伙皮得跟猴似的,哪儿像个高高在上的皇帝。有一回戏要求溥仪哭,陈冲愣是哭不出来。最后导演急中生智,让人家工作人员偷偷给他来了个“狠手”。
那时候小溥仪在龙椅上闹腾,那叫一个随意。原本剧本写的挺正经的,结果小家伙坐不住,把那朝堂当成了自己的游乐场。贝托鲁奇一看,这效果居然还挺真实,干脆就给留下了。后来一看,还真对了,这镜头直接成了经典。
光线的行为艺术
斯托拉罗这摄影师,对光那叫一个痴迷,为了那光影效果杠杠的,愣是让咱们大家等了半晌。记得那次拍溥仪哥读书的戏,他偏要等到下午三点,那阳光斜照的角度才满意。咱们饿得前胸贴后背,熬到两点五十,结果天公不作美,突然阴云密布。斯托拉罗直接就蔫了,当场宣布当天不拍了。
这片子对光线的追求贯穿始终。小时候溥仪那时候,片子里的光都是暖洋洋的;等到他长大了,光就变得冷冰冰的。自由的时候,光亮得晃眼,关在牢里的时候,光就暗得跟鬼屋似的。最逗的是那个伪满时期的戏,整个画面都透着一股子诡异的紫色。就算你搞不清楚剧情是啥,这色彩运用你肯定能感觉出来。
故宫里的规矩
进了故宫拍片儿,条件可真够苛刻的。设备不能直接跟地儿接触,还得垫个啥特殊材料。还有那场戏,得挪动摄影机轨道,十几个兄弟跪在地上铺毯子,那阵势跟拜佛似的。贝导吐槽,这活儿比拍《教父》还累人。
最头疼的就是那太和殿的戏份。不能钉钉子,布景全靠重力撑着。拍着拍着,景儿就塌了。故宫的管理员脸色都变了,差点儿就喊停。最后还是得靠那些解放军临时演员帮忙,才又把那场景给搭起来。
道具组的噩梦
电影里的那些炫酷行头和宝贝,差点让道具团队崩溃。就溥仪那身龙袍,就做了六件,每件的成本都能顶上北京普通工人十年的薪水。还有那顶戴珍珠的帽子,结果开机前一天就给偷了。道具组长急得差点跳河去。
更离谱的是,就为了几个转瞬即逝的画面,那帮家伙把全套宫廷用碗都给复制了个遍。这些家伙,道具堆里躺了老多年,前些年拍卖会上,一个破碗都能卖到二十多万。早知道这么值钱,当初真该多弄几个回家。
临时演员的逆袭
两千多号解放军临时演员,后来成了片子的最抢眼部分。动作做得那叫一个整齐划一,把意大利摄影师都给看愣了。有一回戏要他们突然跪地,结果因为训练得那叫一个扎实,"扑通"一声,那地板都给震得颤悠起来。贝托鲁奇说这场景比他家乡那地震还带劲。
最逗比的是,那些临时小演员太拼了,动不动就抢了主角的风头。记得有一次拍溥仪逃跑那戏,后面的解放军家伙那担忧的表情演得跟真的一样,导演都看不下去了,得,重来!这群群众演员比那些所谓的专业演员还专业,这大概也就只有在我们大中华能见着了。
看完这些幕后花絮,你说最扯淡的是啥?导演被咱解放军吓到喝了两杯,还是道具小哥把故宫的餐具全给复刻了?逗不逗?